淮安创新民政公安协同甄别 帮助流浪人员找家

发布时间:18-04-12 字体:【  】  【关闭窗口】

近日,有一位滞留淮安救助站长近10年的走失人员踏上回家之路。这是自今年二月以来,市救助站取得的第十二个突破。

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,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,这始终是救助管理工作的追求。由于沟通困难等客观原因,一些走失人员长期滞留救助站和定点医院,有的甚至一待就是头十年甚至更长。对此难题,淮安今年创新民政与公安协同甄别机制,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,携手寻亲路,使寻亲取得重大突破,让一批长期找不到家的人踏上归途。

◎信息共享,寻亲屡有突破

“前天晚上我们接到宿迁市宿豫区民政局的电话,说我舅老爷可能找到了,就在淮安市。”市民孙先生所说的舅老爷是一位45岁的走失男子,于2009年年初,由民警送到淮安市救助站。由于该男子没有语言表达能力,近10年来,一直处于被救助中。

孙先生说这两天百感交集,大舅哥走失这么多年,家里人一直在寻找,开始的几年可以说穷尽了一切办法,却一直没有音讯,老岳母一直为此心情抑郁,抱憾离世。“没想到这十年我们就住得这么近。”孙先生说,他家距离淮安市救助站不远,但在此之前,短暂的距离就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。

自今年2月开始,淮安市民政与公安部门会商建立走失人口信息协查工作机制,把公安部门的人脸识别系统新手段应用于救助寻亲中,大大提高了寻亲精准度,让寻亲之路更加畅通。为孙先生的大舅哥寻亲,正是因此才有了突破。

淮安市救助站副站长张春祥说,自与公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以来,救助站里共有12位长期寻亲未果的走失人员因此踏上归途。

据介绍,以往的寻亲手段主要是动态随访、口音分析、地图搜索、实地寻踪、视频研判等传统手段。与传统手段相比,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之下,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淮安救助优先使用的手段、见效最快的方式。

“就最近,又有人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找到家人。”2日晚上,一名女子因为和家人闹矛盾欲跳河轻生,经派出所民警解救送到救助站,但该女子存有抵触情绪,面对民警和救助人员的询问,始终一言不发。

淮安市救助部门迅速启动协查机制,通过人脸识别系统,很快就找到该轻生女子的家庭住址,后经与其家人联系核实,3日上午,该女子就由家人安全接回。

淮安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自2月份以来,还有6位走失人员通过协查机制,实现当天查清身份、当天就被送回家的效率。多少个抱头痛哭的场景,一声声发自心扉的道谢,让救助之路越走越感动,越走越顺畅。

◎优先识别,建立快速通道

◎近一年来,200多人走上归途

对待弱者的态度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,近年来,淮安市高度重视走失人员寻亲工作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,综合运用今日头条寻亲和全国救助寻亲网推送信息、互联网+多元化科技手段和跨区域合作联动机制,深入开展救助对象寻亲甄别工作。与此同时,畅通各部门之间信息助力寻亲,尤其是在民政和公安部门之间建立协查机制,让很多走失人员踏上了回家路。

据介绍,公安部门除了协助启用最新的人脸识别系统手段,还通过调取监控录像、走访当地群众、比对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、发布协查通报等方式,核查有疑似走失、被遗弃、被拐卖情形的流浪乞讨人员身份信息。去年开始,民政和公安合作,采集比对新增滞留人员DNA血样,对现有滞留人员组织免费采集比对,并及时向全国救助管理机构通报家人走失报案信息。近一年来,我市各救助管理机构帮助200多人走上归途。

来源:江苏省民政网
http://mzt.jiangsu.gov.cn/art/2018/4/12/art_55087_7580297.html